邮件组: Health_links@googlegroups.com     QQ群:217486938

                    

           站长信箱: helinks@gmail.com   站长微博:健康者连线 http://weibo.com/u/1405856327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资讯 > 热点话题 > 健康传播 > 详细内容
中外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对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2/9/15  阅读次数:1398  字体大小: 【】 【】【

 电视养生节目制作缺乏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相对滞后,加之从业人员素质远达不到“既具有健康教育意识、以人人健康为传播的出发点,又具有医学科学知识和必要的传播与教育技能”的要求。随着胡万林、张悟本等一个个民间“神医”迅速蹿红又轰然倒掉,随着媒体扮演完热心的宣传者后又开始积极揭露真相,我们看出了凸显在媒体,尤其是养生节目中的种种诟病。

  不良健康信息频繁传播。通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可以说是电视养生节目最根本的目的之一,但多数受众对健康信息都没有准确的判断力。人们往往被电视媒体强大的说服力击倒,片面的、互相矛盾的、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信息频繁传播。在“张悟本事件”中,媒体起了炒作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当张悟本身份被揭露后,一些专家相继驳斥其是伪科学,有的更逐条批驳张悟本曾持有的一切观点。却也让人不禁疑惑,真正的专家为什么总在事情败露之后才站出来呢?

  伪健康传播屡禁不止。在一些非权威媒体、非黄金时段电视养生节目中,伪健康节目不容忽视。许多地方电视台为了生存,很多节目制作带有广告意图,内容和健康信息伪劣。“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全球甲流疫情,国内盛传大蒜预防甲型流感;被张悟本神化了的“绿豆”……养生知识的错误传播,误导受众,混淆视听,破坏了媒体公信力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国外养生类节目形式多样

  在全球均面临老龄化的今天,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心更加急迫,各国健康养生市场一派繁荣。在中国和世界各国,无论电视节目,还是图书、讲座,只要与健康、养生沾边,就一定大卖。但国外并未出现媒体疯狂热捧某位“养生专家”的局面,也没有大众盲目听信某种理论造成社会问题的发生。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媒体深知在健康领域,人命关天,一旦出事,相关责任者将被严惩不贷;第二,不少国家在学校教育中,从小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对“伪健康知识”辨别力较高;第三,各国政府对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管理,始终没有放松。

  在日本,很多日本人非常热衷于保健品,日本的养生类节目收视率高居不下。播出时长达90分钟的《电视加油站》(日本电视台第4频道),收视率就曾一度高达33.1%。《电视加油站》由“今日特集”、“今日是何日”、“的确如此”、“来自观众的电话”四个板块组成。其中,“今日特集”是节目的核心部分,近60分钟。在演播室里,主持人、嘉宾、观众共同交流,一天一个话题,以医学专家为主,其他嘉宾和观众参与为辅。专家结合图板、图表、动画片、外出采访短片等多角度讲解,穿插观众参与和话题有关的小活动。节目看似形式中规中矩,但主持人调节气氛的功力不浅,使节目显得并不沉闷。

  在德国,140多家电视台几乎都有养生类节目。不论是公共电视台还是私营电视台,每天至少有10%以上的播出时间涉及健康话题。节目内容主要有四大类:一是专业医学养生类节目,如德国电视1台的《健康指导》,内容包含世界最新医学研究试验、流行病的最新应对措施等;二是生活类健康节目,介绍怎样预防常见疾病、如何进行科学锻炼等;三是服务类健康节目,如德国电视2台的《诊所》,转播德国各科权威专家给病人看病的全过程,并通过热线解答电视观众的问题;四是娱乐化的健康节目,主要关注有故事性的事情。

  美国与英国的共同特点就是设置了专业频道。美国健康专业频道(Health)和英国的探索健康频道(Discovery  Health)都对每个健康主题的节目做了详尽的再分类。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身心健康、医疗卫生、心理疾患等有关。如美国著名的《奥普拉?温弗莉访谈》及英国独立网(ITV)的《特里莎》都大量选择健康、心理分析类话题。节目在表现形态设计上强调制造意外,设计悬念,插入大量背景专题片。背景专题片约占节目总长的1/4。主持人以情动人,用丰富的阅历制造家庭聚会般的聊天式氛围。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健康连线版权所有   技术维护:北京华康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0001050号-1    重要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