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者连线
热烈祝贺健康教育者论坛正式开通!
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健康教育工作者论坛
→
业务交流
→
健康信息松鼠会
→
日用品安全
→
霸王的二噁烷不是三聚氰胺
霸王的二噁烷不是三聚氰胺
发起人:xuefengren 回复数:
0
浏览数:
1246
最后更新:2012/4/13 23:00:52 by xuefengren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2/4/13 23:00:53
[
只看该作者
]
#1
xuefengren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92
注册时间:2009/11/12
回复
编辑
删除
霸王的二噁烷不是三聚氰胺
霸王的二噁烷不是三聚氰胺
Comments>>
崔略商
发表于 2010-08-05
近日,有媒体称功夫巨星成龙代言的霸王洗发水含有致癌物质二噁烷,引起轩然大波,在香港上市的霸王集团股价暴跌。
霸王集团觉得自己很冤枉,好多洗发水都和霸王一样含有微量的二噁烷,自己的产品也没有违反中国和世界公认的安全标准,凭什么舆论的枪口一致对准自己呢?霸王集团认为媒体报道“夸张失实”,是有“竞争对手借个别媒体进行品牌破坏”,甚至为此报警。
说霸王冤,是因为产品中含有二噁烷的远远不止他一家,前有强生,后有宝洁,但是引起舆论大哗的只有他一家。甚至有人拿他跟三鹿奶粉比,这也是不公平的,洗发水中的二噁烷与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不同,不是人为添加,而是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副产品。霸王集团认为,自己的产品中二噁烷浓度只有10ppm(ppm是一种浓度单位,用于表示微量物质的含量,1ppm=0.0001%),低于中国和美国的推荐安全值。
二噁烷名字比较可怕,与臭名昭著的二噁英仅一字之差,但毒性远远低于后者。接触大剂量的二噁烷对于神经系统、肝、肾有毒性作用,甚至会致死,但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所含的二噁烷远远达不到这个浓度。要担心的是长期少量接触是否会导致癌症和畸形。由于目前还不太可能得到人体的数据,所以只能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来推算。对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的二噁烷浓度,各个国家和地区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只有“理想值”、“推荐值”,低的在20ppm,高的在100ppm。
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禁止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添加二噁烷,但对于从原料中带入的少量二噁烷杂质则没有硬性规定。洗发水中的二噁烷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微量副产品,它的存在并不违反国家规定,但并非如某些企业所说的无法避免,只不过替代方法会提高成本而已。对于企业来说,法律无禁止,产品中的二噁烷也没有超过公认的安全范围,他们当然不愿意提高成本了。
霸王的产品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也未必比其他产品更不安全。那为什么舆论的矛头对准他们呢?其实很简单,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霸王声称自己的产品“纯中药”、“全天然”,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于中药和天然产品的信任,来暗示自己比其他产品更安全;而一旦被爆出和其他产品一样含有“化学成分”,那么这种落差必然会导致媒体和消费者的口诛笔伐。
事实上,中药也好,天然产品也好,它们的安全性是否一定比“化学成分”更高,这都是有疑问的。不管是哪种中药或天然产品,每一种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很多成分还是目前不了解的,与明确的单一成分物质相比,很难说就一定更安全。
何况,即使是纯中药,也不可能马上拿来洗头,而是要做成洗发水。在这个生产过程中,还是要用到化工产品和工艺,这就是纯中药的霸王洗发水中二噁烷的来源。
因此,霸王的问题在于,过去的宣传强调“纯中药”、“全天然”,结果产品中出现了非“全天然”的物质,影响了产品的形象、企业的公信力,相比10个ppm的二噁烷来说,这一点打击更大。日用化学品企业说自己的产品不含化学物质,简直就像农民说自己种的粮食不含淀粉一样荒谬。
对于许多像二噁烷一样的,长期微量接触的安全性还没有完全了解的物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二噁烷还是有办法替代的,虽然成本可能高一些,但如果还有某种暂时无法替代的物质怎么办?毕竟,二噁烷不是三聚氰胺,可以该禁的禁,该抓的抓。
第一,不用恐慌。绝对的安全是无法证实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用品都是只是相对安全。因此,一种产品是否安全,不是看它绝对不会造成不良的事件,而是看它造成的不良事件是否比其他产品多,比其他产品严重。
第二,监管部门(英文称为watchdog,原意是看门狗,意思是监管部门应该为消费者把好关)有权利、有义务要求企业在产品标签上列出详细的成分含量列表。二噁烷之类的物质,虽然不是主要成分,但由于存在较大的安全性争议,因此应该让消费者有途径知道产品中是否含有,以及具体的含量。
第三,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研发创新,采用更安全的工艺,让这些企业得到利益,提高使用二噁烷这类可疑物质的成本,逐渐淘汰安全性存在争议的工艺。
此外,监管部门对于广告宣传应该严格审查。对于“有机”、“天然”这种对消费者具有诱导作用的词,要么禁止使用,要么由监管部门给出严格的定义,明确什么样的产品才可以称为“有机”、“天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吃一堑长一智,正确看待“化学物质”,不要盲目恐惧“化学物质”,也不要盲目相信“天然物质”。
已发表于《南都周刊》